温台古道:四十九盘岭-丹芳岭-能仁寺
“ 四十九盘岭,盘盘欲上天。不教双足苦,难到万峰巅。踏处全无土,喧声但有泉。三休才得过,衣帽尽云烟。”
这是清朝诗人袁枚笔下的雁荡四十九盘岭,初看字词间,似乎四十九盘岭还真有点泰山南天门的气概。
温台古道是南宋迁都杭州(临安府)时的必经之路,这路当时是官道。
周日,樵夫户外18位驴友,要云雾细雨中越过四十九盘岭后,觉得这些大诗人吧,下笔有点忘乎所以。
四十九盘岭位于乐清芙蓉东岙村东北首,与丹芳岭相接于岭头,丹芳岭起点就是能仁寺。根据《芙蓉镇志》记载:南宋初年温台驿道北段驿道自雁东经谢公岭、马鞍岭、能仁寺过丹芳岭经陌西、西门进入芙蓉驿。现在在当地村民口中,四十九盘岭就是四十九盘岭和丹芳岭的合称。
走在四十九盘岭,驿道的色彩非常明显,路道平整宽阔,宽的地方甚至超过三米,最窄的地方也都在一米之上,没有一处陡坡或险崖,道型前扭后弯在雁荡山区还是第一次见到,这种别致的修路方法让驿道上升坡度非常平缓,一路走来,最多也就出点小汗、喘喘几口粗气。到了最高处,看了一下海拔高度,竟然连350米都不到。要是你期待着“盘盘欲上天”、“衣帽尽云烟”的感受,那肯定会是十足的失望而归。
正是一路的轻松和舒缓,让雨中的四十九盘岭多了些许清秀和安逸。道路两旁的树木非常茂盛,主要是以松树和枫树为主。即便现在是农历五月的末端,道路上的枫叶还是一层叠着一层、松针堆满了石头缝。由于现在交通发达,现在去雁荡山能仁寺,都是从雁荡周边的公路直达,寂寞便成了这条沉淀了几百年历史沧桑的驿道的写照。
飞泉寺:雁荡山十八古刹之一
我们一行到达能仁寺院后,雁荡山的濛濛细雨消退了,抬头望去,只见山涧中云雾袅袅,若隐若现。从能仁村我们走古道上飞泉寺,翻过山头,山的那一面平缓山坳,走了百多米远,一个聚宝盆一样的山坪呈现在我们的面前,山中平地间,两山对峙,如凤凰展开两翼,振翅欲飞。幽雅的环境,成荫的绿树,零星分布的农田茶树,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了,我感觉自己已置身于桃源仙境。 小山坳的西北首地势逐渐隆起,人称凤凰展翅的“风水”宝地。难怪近千年前,在宋天禧二年(1018年)僧人们就选取了这个地方,建造了雁荡山十八古刹之一的飞泉寺。飞泉寺大门横额上的寺名题刻早已剥落,但印痕尚在。飞泉寺属院落式结构,有24间房,据说明清时期,香火鼎盛。但现在房屋倒塌破败,再过几年将成一片荒芜之地。寺内几株百多年的银杏,孤孤直直撑向天空,似乎在证明什么?走出寺来,门口那株300多年的龙柏树,半枯半活,似乎又在沉默什么? 飞泉寺附近有一坟庄,俗称“八老爷墓”,这次我们为了看方洞这边的云雾,从防火带走过去,没有进去看个究竟,只是在围墙外边经过,据说是台州泽国的大地主阮季良为自己造的一个寿坟。这座坟墓及旁边的建筑物,原占地面积30亩。坟墓极为豪华,用水泥钢筋建造,并采用了水磨技术,墓口5间,因其有4个妻妾,在坟的两角有似海螺状的建筑,不知道是什么意思?虽然此坟受到人为破坏,但基本保持原貌,这或许是乐清民国时期最为考究之墓了?随着时光的流逝,坟墓行将成为文物。坟墓周围用石砌成围墙,墙外有老房子,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,摇摇欲坠,但当年的气派依稀可见,现在被雁荡林场做为牛棚,放牛人有时也住在这里。 飞泉寺附近,其实还有很多值得一走的地方,比如寺后的山上,有成圆和尚的骨塔,寺前古道上有明代洞桥, 我们在飞泉寺环周边一圈,从洞桥上过去,经环山古道到垭口的草坪,原来计划直接下环山村,看时间还早,我们就改弯计划从小山道穿越到昆仑寺遗址,几年没走, 山道的柴草比以前长高了,增加不少难度,过昆仑寺一路走来,前面是新开的地,原来的线路茫然不知,加上云雾很浓,能见度大约30米,周边的山峰也不能判断,我也迷失方向,只能沿新开的山道下山,在一个地方走了弯路,方向没有错,但前面没有路了,假如要穿越到防火带也很近,这样的天气,我不想强穿,何况二个小姑娘不能定有能力走,只得经过迂回曲折,还好遇到到开垦人,问清楚周边的情况,准备从小道直下环山,下山经过工棚时,这儿人很熟悉的,这就是我们计划的路,一路狂奔,向白溪狮子岩石方向前进,由于雨后下山防水带很滑,到步行道后直达雁荡博物馆上车回家,
|